| 沁河广利渠:流淌千年的灌溉智慧 |
| 发布时间:2025-11-14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次数:1 |
|
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实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在何处? 答案深藏在太行南麓的山水形胜之间。广利渠,这条坐落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的灌溉工程,开创性地运用“火烧水激”法开凿坚硬岩体,通过隧洞隔山取水,堪称古人的“灌溉黑科技”。 广利渠的诞生,要从秦朝说起。 公元前221年,秦人在此以方木垒堰,抬高水位,将沁河水引入人工开挖的渠道灌溉田地,因渠首“枋木为门,以备泄洪”,被后人称作“枋口堰”“枋口”或“秦渠”,这便是广利渠的雏形。彼时,秦国为满足国家建设及军队需求,大力兴修水利,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广西灵渠以及济源秦渠枋口堰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岁月流转中,广利渠在历朝历代均有建设发展。明代后期,因在沁河出山口处修建了广济河、永利河、利丰河、广惠河、兴利河等5条引水灌溉河道,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将沁河出山口处称为“五龙口”。至此时,整个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成。清乾隆时期史料记载,整个灌区水泊纵横,遍布着北方少见的大面积稻田,被赞誉为“河朔小江南”。 建国后,焦作市对古渠系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配套,将明代的利丰、永利、广济三渠合并成广利总干渠,加上广惠干渠、新利支渠,有三个取水口引水,因引水渠名称中多含有“广”“利”二字,故定名为“广利灌区”。今天的广利灌区,是一个引、灌、补、提、排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为集灌溉、补源、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灌区。 当时代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处古老的灌溉工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怀川大地的万顷粮仓,更有那穿越时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治理哲学。2013年,沁河广利渠古渠首水利工程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荣获“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称号,2025年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这部立体史书正向世人讲述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和生生不息的治水实践。 “初次见到广利渠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悸动。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渠首枢纽、科学的分水工程,还是纵横交错的渠网,都展现着非凡的灌溉智慧,两千多年的时光在此凝固成了不朽的水利丰碑。”焦作市水利局副局长陶金生回忆,正是那个瞬间,让他把广利渠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念头,变得坚定而清晰。 今年5月份,焦作市向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了沁河广利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意向书,深入探寻水利遗产背后的故事,深度挖掘其工程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为申遗工作夯实基础,努力打造一张焦作“世界级水利名片”。 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仅要依靠广利渠悠久的历史,更与其独特的灌溉工程体系息息相关。 秦代始建渠道时通过木质闸门控制沁水水位,既实现“引河入渠”的灌溉功能,又可通过闸门开合调节流量、应对汛期泄洪,解决了沁水“水量不稳、汛期易涝”的难题。这种“蓄泄结合”的控水设计,是早期北方河流水利技术的重要突破,比单纯的堤坝式取水更具灵活性。明清广利渠配水渠道之间采用分水工程,巧妙利用分水石分水,如利仁与丰稔之分水,永利东支与南支之分水,以及广济渠七里屯分水石之分水,既使水流平顺、分水均匀,对建筑物损害也小,减少了争水矛盾。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广利渠开启了现代化改造进程。20世纪80年代引入先进的混凝土衬砌技术,对渠道进行硬化处理,有效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建立了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位、流量等数据,让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除了农业灌溉,广利渠还承担起了生态补水的重任,通过合理调配水量,为沁河沿岸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那刻在山水间的智慧、润泽良田的波光、时代守望的传承,在年复一年里愈发清晰,广利渠从历史深处而来,又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灌溉出无限的生机。如今,古老渠系与现代化改造无缝衔接的广利渠,仍然是济源和焦作两市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其控灌面积达51万余亩,年均引水量超1亿立方米,“绣”出了怀川沃野。 广利渠的开发建设积累了大量治水、用水、管水的实用经验,也催生出一系列文学作品和文物。从《晋书》《旧唐书》《元史》中司马孚“易木为石”、温造“浚渠兴农”、元代马之贞“制定分水制度”,到白居易游览秦枋口堰写下《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宋代姜正作诗“山如削玉水涵秋,人在冰壶月底游”,明代诗人王铎在《过枋口堰》中写到“秦堰千年在,清流灌万家”,再到《袁公祠记》《凿山创河记》《重开丹沁河记》等碑刻,这些文学作品和文物,是广利渠悠久文化底蕴的最佳例证。 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在封存中永生,而是在流动中延续。下一步,焦作市将继续做好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深掘水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水文化载体,通过守正创新和持续储备,推动全市水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