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水利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党建纪检 政策法规 智慧金服
流淌千年的灌溉智慧—沁河广利渠(五龙口)
发布时间:2025-06-24  【字体: 】  阅读次数:1

沁河广利渠(五龙口),又名枋口堰、秦渠、广济渠、利丰渠等,是黄河流域历史最为悠久的灌溉工程之一,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保留完好、具有历史传承和研究价值的大型灌区。

沁河广利渠(五龙口)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渠首以“枋口为门”,此后,历经三国曹魏、隋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多次重修,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仍在发挥灌溉、防洪、排沙、生态补水等综合效益。

沁河广利渠(五龙口)引黄河北岸一级支流沁河水,现灌溉河南济源示范区、焦作市两地万亩农田。渠首位于济源沁河出山口河段两岸,在河岸山崖上开凿建闸而成,工程形制独特,凹岸引水选址科学,借助水流离心力自动分离泥沙,有效减少渠道淤积。同时,沁河广利渠(五龙口)开创性地运用“火烧水激”法开凿坚硬岩体,通过隧洞隔山取水,是中国古代少有的隧洞闸式引水枢纽。

沁河广利渠(五龙口)长期支撑着怀川地区(今焦作、济源一带)的农业繁荣,是明清时期的“北方粮仓”,带动了粮食加工等手工业集群发展。沁河广利渠(五龙口)还衍生了独特的水权分配与管理制度,如“渠长—陂户”协作体系、轮灌制、水权登记等制度,是古老制度现代化的典范。沁河广利渠(五龙口)周边留存的大量水利碑刻、河神庙宇,如沁河龙王庙等,反映了民间对水利工程的信仰与依赖,形成了深厚的水利文化景观。